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央媒省媒看济宁④ | 端牢咱们的饭碗,乡村又变了模样_快看点

2023-01-06 20:07:23来源:齐鲁晚报济宁融媒  

过去的一年,种粮大户、粮食产量、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诸多济宁市新农人的故事、工作亮点持续不断吸引着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的关注和点赞,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故事,通过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镜头,展现济宁乡村振兴的最新变化。


(相关资料图)

2022年,全市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等任务目标,强化政策创新,加大要素投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持续保持“三增”,端牢粮食饭碗

“夏收麦香阵阵,秋收稻浪滚滚,广袤田野迎来了一季接一季的丰收喜悦。‘种下优质麦,产量高、价钱好。今年算下来,每升容重810克,千粒重49克,每斤卖到1.53元。’说起自家的120多亩小麦,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姚坊村种植大户张庆贵满意得很。”8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报道称,济宁嘉祥县小麦质量、产量不断提升,为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支持。

央媒不止点赞嘉祥县粮食产量,还持续关注嘉祥县农业发展。央媒报道成为2022年济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的缩影。

此外,8月1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01版文章《田间连车间 农企勇担当》,报道山东省嘉祥县鑫源面粉有限公司通过小麦深加工,发展订单麦2万多亩,带动种植大户30多个。11月9日,人民日报文章《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报道嘉祥县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运用大农机助力大豆、玉米一田双收,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12月6日,人民日报文章《种粮大户挑上“金扁担”(一线调研)》,报道嘉祥县满硐镇徐村种粮大户徐小占。报道称,徐小占从租地种植400亩到1600亩,从机器种地到智慧农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禾下乘凉梦”出份力。

2022年,济宁市夏粮播种521.06万亩、秋粮播种596.54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夏粮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持续保持“三增”态势,夏粮总产突破233万吨。大豆种植面积78.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3.2万亩,均超额完成全面目标。

过去的一年,济宁市《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保护实施方案》《济宁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济宁市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实施意见》等相继印发出台,兖州区、嘉祥县、汶上县先后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邹城花生、金乡大蒜、鱼台辣椒入选第二批省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数量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种子持证企业达56家,种子年销量5亿斤以上、销售额15亿元以上。同时,济宁市也不断丰富“菜篮子”产品。前三季度,济宁市蔬菜总量588.8万吨、肉蛋奶产量75.74万吨。

引进振兴能人,夯实产业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4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8版刊发《引得“凤凰”来 穷村富得快——山东泗水县南仲都村振兴记》,点赞泗水县实施人才引回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报道中提到,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从一个“穷乱村”,在姚洪远带领下发展水果种植产业,将儒孝文化、瓜果产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结合起来,找到了自己的乡村振兴路径。近十年间,南仲都村人均收入从2650元涨至17600元。村产业项目年总产值已达1720万元,带动周边村就业300余人。

11月23日,《人民日报》第13版以《能人引进来 钱袋鼓起来》为题,点赞山东邹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报道称,近年来,邹城市发挥各类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加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8月7日,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刊发《上下铺的创业合伙人》。过去的一年,济宁市持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大力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新增乡村振兴工作站7家、乡村振兴合伙人35名,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成为全国第2家“一市双站”城市,吸引清华大学在校生来济宁开展乡村实践。

同时,制定《济宁市乡村好青年管理办法》,评选市级乡村好青年45名、县级304名、镇级1965名。全市开发公益岗位35579个,其中,乡村公益岗28934个,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除此之外,组织第一书记“村村到”,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3亿元,支持市派第一书记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驻村帮扶,推动282个“强基村”全部完成整顿任务。

传统文化“两创”,注入振兴活力

6月26日,“2022年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在山东曲阜开幕,大会聚焦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孔孟之乡”的“诗”和“远方”擦出更闪亮火花。此次盛会引起新华社关注和点赞,6月27日,新华社发题为《文化旅游,风景这边独好——山东以“两创”推动文旅融合观察》的文章,文中提到,近年来,山东以文化“两创”为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名片越擦越亮。济宁依托“三孔”、大运河、孟府孟庙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探索‘文物+旅游’‘非遗+旅游’新模式,部分传统文化技艺通过创新推出新产品、焕发新活力。同时,推出成人礼、开笔礼等一批儒家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孟子的“成长之道”“修身之道”等10条研学旅游线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月20日,光明日报文章对曲阜市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把儒家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之中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过去的一年,济宁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兖州区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曲阜市石门山农文旅融合片区等28个重点项目,邹城大束、金乡鱼山、泗水龙湾湖3个片区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数量居全省第1位。

与此同时,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科学展开村庄规划编制,构建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2022年度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指标47个,连续5年考核居全省第1位。创新开展蒲公英夜讲堂、儒学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模式”,带动党的惠农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浸入百姓心田。

2022年,央媒持续关注济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其他方面。4月27日,新华社每日电讯以《山东鱼台:“鱼家美院”成乡风文明建设新引擎》,点赞鱼台县“美丽庭院”创建工作。5月6日,人民日报在《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报道中,对嘉祥县“云上”问诊,卫生院连上大医院,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报道。10月3日,新华社每日电讯3版又以《山东微山:点亮“三原色”促乡村振兴》,聚焦微山县建设微山湖党建示范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的创新做法。

2022年,全市乡村振兴,可圈可点、亮点频出。2023年,全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济宁市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建设上走在前、开新局。

标签: 央媒省媒看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